2022-11-06 11:29:02
9月首个交易日,债市实现“开门红”,期债主力午后扩大上行步伐,主要利率债收益率下行1-2bp,国开中长端品种在期债盘后稍调整,受疫情状况影响来,市场避险情绪再度升温。
市场观点称,疫情反复对市场信心有一定冲击,刺激政策对机构交投只能起到托底作用,但市场的谨慎预期在短时间内仍无法扭转,债市依旧是安全资产。不过,上月中央行超预期降息激发了市场做多热情,但预计降息更可能是低频事件,利率债大概率将在更低的中枢震荡。
【行情跟踪】
国债期货午后震荡上行,10年期主力T2212收涨0.23%,成交8.08万手,5年期主力合约涨0.13%,2年期主力合约涨0.05%。
银行间现券收益率在期债盘后走势稍分化,10年期国债220003券收益率现报2.69%,下行1bp;10年期国开220215券收益率上行3bp至2.8275%,5年期国开活跃券220208收益率下行1.25bp。
信用债方面,地产债多数上涨,“20金科03”涨50%,“21番雅01”涨超14%,“20碧地03”涨近12%,“20时代07”涨超9%,“19碧地02”、“20碧地04”、“20碧地02”、“18金地04”涨超8%。跌幅方面,“20世贸02”跌超34%,“21碧地03”跌超23%,“21碧地02”跌超17%,“15合景02”跌10%。
中证转债指数跌0.11%,报411.78点。正常交易的可转债中超五成下跌,升21转债跌幅最大,跌9.85%,报115.25元。新上市可转债N欧22转涨幅最大,涨31.66%,报131.66元。同日上市N永02转涨幅居第二,涨20.54%,报120.54元。
【海外债市】
亚洲市场方面,日债市场周四(1日)整体走弱,收益率多数上行2bp左右,10年期日债收益率自7月21日以来首次升破2.4%,近期市场主要因素是美债市场大幅抛售带来的恐慌情绪。
尾盘,日债收益率普遍走高1-3bp,10年期日债收益率自7月21日以来首次升破2.40%,上行1.8bp;3年期和5年期日债收益率分别上行0.7bp和1.3bp;超长债则表现更弱,20年期和30年期收益率分别走高2.3bp和3.4bp,报0.883%和1.228%,收益率曲线转为趋陡。
日本财务省上午招标的10年期国债实际发行2.18万亿日元,投标倍数为4.01倍,市场需求较旺盛,参考收益率为0.235%。截至8月27日当周,日本投资者减持海外中长期债券3037亿日元,减持短期债券2664亿日元;海外投资者减持日本中长期债4066亿日元、短债30247亿日元。
西太平洋银行驻悉尼外汇策略师表示,“美元兑日元应在9月美联储会议前突破140,看来不用等太久了,只要对联邦基金利率见顶的预期持续升温,而日本央行仍持观望态度,美日则可逢低买入。现在看来,在140水平底部的任何位置都是有可能的。”
【资金面】
公开市场方面,央行公告称,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,9月1日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2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,中标利率2.0%。今日有20亿元逆回购到期,因此当日完全对冲到期量。
银行间市场资金面进一步小幅向暖,不过隔夜价格相对较高,相比之下七天期资金价格则出现明显下行。Shibor短端品种多数下行,隔夜品种上行6.2bp报1.463%,7天期下行28.3bp报1.497%,14天期下行20.2bp报1.47%,1个月期下行0.1bp报1.5%。
交易员称,月初流动性整体有所向好,但幅度有限;而由于部分大行隔夜融出价格偏高,导致隔夜利率反而略有上行。
【基本面】
中国8月官方制造业PMI为49.4,低于临界点,比7月上升0.4个百分点,制造业景气水平有所回升;官方非制造业PMI为52.6,比上月下降1.2个百分点,仍位于扩张区间,非制造业连续三个月恢复性增长。
国家统计局称,8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有所回升,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持续扩张,总体上看,面对疫情、高温等不利因素影响,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、国务院决策部署,企业积极应对,我国经济继续保持恢复发展态势。
【机构观点】
中信证券:10年国债到期收益率在意外降息后接近历史低点,市场对利多钝化、对利空敏感。经济边际向好、政策逻辑重回稳增长、资金面延续收敛,预计债市整体将处于逆风环境,但经济增速仍然处于潜在增速之下,利率反弹的幅度可能也比较有限,预计10年国债到期收益率在2.7%中枢附近震荡。
安信证券:随着限电、高温等生产端短期拖累因素的缓解,经济仍将处于缓慢修复进程,但需求不足仍是经济面临的主要矛盾,稳增长仍有待发力。月中央行超预期降息激发了市场做多热情,但预计降息更可能是低频事件,资金短期内料将难以明显下行,利率债大概率将在更低的中枢震荡。
华泰固收:2016年底债市牛转熊的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全球经济小共振,叠加了国内金融防风险。但目前全球面临的是欧美衰退担忧,出口对经济的支撑存在较大变数,至少不是债市面临的风险点。
(文章来源:新华财经)
文章来源:新华财经